3-7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负责创造和理解语言、连接词语的大脑部位更活跃。
家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听懂话了,能交流了,还能跟我们”犟嘴”了,而且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变成“小话痨”。
每天要不停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和孩子聊天,实在考验我们的耐心,虽然很烦人,但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要产生质的飞跃的阶段。
01 话多问题多的孩子,有2个重要能力要发展婴幼儿专家格林斯潘博士将婴幼儿的心智成长分成了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的发展需求。
其中的第五阶段(2岁-2岁6个月)的核心发展需求是:孩子要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受和情绪
展开剩余88%第六阶段(3-4岁)的核心发展需求是:孩子要形成联想,初步开始有逻辑地思考
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2-7岁的孩子进入了前运算阶段,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认为万物有灵。
综上,孩子之所以变成小话痨、喜欢缠着大人问为什么,是因为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高速发展啦。
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成长契机,抓住这个阶段,事半功倍。
023个技巧,撬动孩子的能力发展孩子爱说,那我们就多跟他说,孩子爱问,那我们就多给他回答,这个方法乍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如何和孩子聊天、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格林斯潘博士给2-7岁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一个建议:
要成为孩子的玩伴、辩论对手、意见征求者以及合作者,有意识地按照逻辑关系与孩子对话。
我们不需要成为孩子的百科全书,完美解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答案不重要,获取答案的思考过程才重要。
1、用提问倒逼孩子主动思考
孩子天生具备好奇心,对于好奇的、不知道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们成人主动、直接给予答案,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习惯了直接从我们这里获取答案的方式,就不会主动开启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
毕竟拿来主义要轻松得多。
但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启发他们自主思考、探索答案的能力,运用思辨能力做选择、做判读。
在孩子3-7岁自我意识发展、好奇心、探索欲望都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改变方式。
当孩子开始向我们发问的时候,我们要下意识的克制自己给出答案的习惯,启用新的方式:
先认可孩子提问题的能力:
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提出了一个很意思的问题/你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索。
再打开孩子独立思考的闸门:
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我想先听听你的思考
你觉得该怎么办呢?我很期待你的想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觉得你应该会有很不错的主意
提问可以倒逼孩子思考.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发展出初级的因果关系,他们会顺着这个结果去顺藤摸瓜地找原因,找到问题的源头再根据自己那不多但基本够用的经验,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想不出来解决办法,我们仍然不需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抽丝剥茧般,一点点给出提示,鼓励孩子继续思考,直到找到答案。
比如,孩子问我们:为什么地面上都是湿的?
我们就这样回答:你观察得很仔细呢,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孩子开始被动接受答案为主动探索,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因为下雨了,所以地上湿了。
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确实下雨了,那除了地面湿了,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线索里发现下雨了?
孩子开始四处观察,寻找周围一切和下雨有关的事情,然后他发现了树叶上也有水、还有人打伞、穿雨衣、还能听到淅淅沥沥的下雨声,这些细节都可以证明下雨了。
简单的提问回答,就能启发孩子的观察力、认知能力、强化因果关系。
倘若我们只是回答孩子:这是因为下雨了。
关于和“下雨”有关的探索就戛然而止了。
2、在孩子的假想游戏中当好配角
三四岁的孩子认为万事万物有灵,充满想象力。
他们每天都会创造各种各样的假想游戏,一个人边说边演,把周围一切能用的东西都变成游戏里的道具。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这种游戏很幼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假想游戏是发展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这么说,越会编故事,玩游戏的孩子,越“聪明”。
我们积极充当孩子假想游戏的配角,让孩子去承担导演、编剧、服化、主演的角色。
比如,孩子这段时间热衷于售卖商品的假想游戏,那就由孩子来设置游戏的主题场景,在哪摆摊,售卖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多少。
我们充当买家来买东西,再增加一些讨价还价、退货等小波折,看看孩子该如何解决。
真实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多变的,孩子需要带着完善的语言表达、基本的社交技能、相对稳定的情绪能力、较好的规则意识、正确的归因能力等装备才能确保自己在进入真实世界中游刃有余。
而假想游戏,就是孩子们打装备的好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认知毕竟有限,也无法彻底将现实和幻想分辨清楚,所以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说出异想天开的答案,只要合乎逻辑,在因果关系上解释清楚,我们就不必去纠正。
3、让孩子的意见发挥出价值
我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自然非常习惯帮助孩子做决定。
在孩子2岁之前,所有和他们有关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们说了算,基本不用经过孩子的同意。
但是当孩子进入2岁以后,这个局面要发生逆转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候,他们开始争夺做决定的权利了。
每一个思考、每一次执行、每一个结果都是对孩子大脑的有效刺激,相关的神经突触在想与做的完整环节中建立起链接。
认知能力、智力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神经不断建立链接、强化链接的结果。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大量的、主动的征求孩子的意见,还要把孩子的意见很当回事。
虽然很多时候,孩子会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结果不尽人意,比如走错了方向导致绕远路,选错了食物浪费钱等等。
结果的呈现虽然是糟糕的,但结果指向的目标是正确的。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问儿子:你来把睡觉前要做的那些事情安排一下吧。
儿子会说:先喝牛奶,再收拾玩具,再洗漱,然后上床看书。
我说:这个流程听起来很不错,就这么办吧。
接下来,他就会很配合地按照自己的流程推进,尽管中间还需要我的提醒,但是明显比之前推进我单方面制定的流程要顺利多了。
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会思考的独立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用发问启发孩子思考的过程。
提出意见是主动思考的结果。
当我们用以上这几个技巧,陪伴孩子度过问题多、话多的阶段后,会迎来一个很有创造力、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小朋友哦。
发布于:陕西省中金汇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