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春秋时期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悲壮。他忍辱负重,九死一生,只为守护家族的忠义与复仇的信念。他的故事既令人动容,也使后人无不感叹命运的无常与个人选择的沉重。
一、突遭变故,亡命天涯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出身于楚国的显赫世家。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忠心耿耿。然而,楚平王被奸臣费无忌挑拨,竟对太子产生猜忌,不仅将太子建流放,还连带牵连了伍奢一家。伍奢竭力劝谏,希望楚王明辨忠奸,却反遭横祸,被定为罪臣。更为残忍的是,费无忌还建议楚王“斩草除根”,连伍奢的儿子也要诛杀。
伍奢在被迫之下,只能给两个儿子写信,将他们诱回京城。长子伍尚深信父亲来信,认为是楚王赐予的升迁之机,急切告知弟弟伍子胥。伍子胥冷静分析,断定这是陷阱,若回京必死。可伍尚却认为,若不应召便是不孝,他宁愿以死尽孝,也要遵从父命。他含泪嘱咐弟弟逃亡,将来替家族复仇。兄弟二人洒泪诀别,悲恸万分。果不其然,伍尚入京后与父亲伍奢一同遇害。
展开剩余65%楚王担心伍子胥日后成大患,派出三千精兵追捕。伍子胥心怀悲愤,踏上逃亡之路,途中历尽饥寒交迫。相传他在逃至昭关时,因过度忧愤,一夜白头。幸而遇到好心人相助,他才得以死里逃生。
二、流落吴国,慧眼择主
历经艰险,伍子胥终于逃到吴国。他凭借敏锐的眼光,看出公子光胸怀大志,未来必能有所作为,便投身于他的门下,出谋划策,暗中筹谋。多年后,他与公子光共谋,借刺客专诸之手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顺利即位,这便是日后的吴王阖闾。
三、识人用才,辅佐建业
伍子胥不仅谋略过人,更有识人之明。他主动结交豪侠专诸,并与之义结金兰,最终借专诸之力成就阖闾夺位的大业。同时,他慧眼识得隐居乡间的军事奇才孙武,三顾茅庐般请其出山,促成了孙武与吴国的结缘。孙武出仕后,以《孙子兵法》辅佐吴国,助力国势日渐强盛。
在吴国渐趋强大之时,伍子胥提出迁都之策,主持修建了周长四十七里的新都苏州,使国力更加稳固。待国势鼎盛,他终于劝阖闾挥师伐楚。十九年的忍辱负重,换来楚都的陷落。然楚平王已死,仇敌不在,他只得鞭尸三百,以泄胸中滔天之恨。
四、好友反目,国仇私怨
伍子胥掘墓鞭尸之举,引起楚大臣申包胥的强烈不满。两人原本是挚友,申包胥曾因友情而未曾告密,但他作为楚臣,誓死保国。最终,他不惜赴秦哭求七日七夜,以感动秦王出兵援楚,延续了楚国的命运。由此,两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五、忠谏不从,凄惨而死
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伍子胥屡屡进谏,提醒夫差防范越国,勿被勾践的谦卑姿态所蒙蔽。然而夫差沉迷于眼前虚荣,被奸臣蛊惑,竟反将伍子胥视作心腹之患。最终,他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临终前,伍子胥仰天长叹,嘱咐家人挖出双眼悬于城门,以见吴国覆灭之景。
九年后,果然如他所言,越王勾践率兵灭吴,夫差兵败自尽。伍子胥以死预言,成为现实。
伍子胥一生,智勇兼备,识人善谋,却终因刚直不阿、睚眦必报,最终不得善终。他是忠臣,也是复仇者;是国士无双,却又悲剧收场。他的故事流传两千余年,至今仍是后人感慨忠义与命运的佳话。
发布于:天津市中金汇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